形势要点:排名式营商环境评价不能反映企业核心诉求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日前发表文章称,这几年的营商环境评价被指标式排名所累,逐渐流于形式而不能反映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核心诉求。而且,在全球创新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原来的排名式营商环境评价对于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评估仍有盲区。最终导致,近几年营商环境评价对于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在滕泰看来,排名式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短板有以下几个:一是用“秒表式”的硬指标衡量营商便利度,并以此作为全部营商环境的代表,如企业注册要几天,通水电要多久等。二是用“理想实验室”的标准丈量现实世界,最后导致形式主义脱离现实。然而实践证明,影响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发展信心的,固然与企业开办便利度等现有指标指涉的内容有关,但是营商环境评估却没有真实反映。营商环境评估首先营要找准民营企业需求痛点。例如,将“行政干预”“账款清欠”等直击企业最敏感的政府越界干预和资金链安全痛点核心问题列入评价指标?能否用“维权成本”等指标反映民营企业最头疼的诉讼周期长、执行难问题?能否将“罚没收入占比”作为地方营商环境的反向指标?其次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需求。例如,评估风险投资等创新要素的丰沛程度;要衡量创新创业的“氛围”浓度,不仅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要建立企业权益保护的法治屏障等。(WW)(2025年5月22日)
形势要点:一季度我国银行对个贷业务持谨慎态度
近日,多家披露个贷数据的上市银行2025年一季报显示,个人贷款业务的增速均低于其他类型贷款增速。此外,多家此前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股份行,一季度的个贷余额不增反降。比如招商银行,今年一季度末零售贷款较上年末仅增长0.38%。而同期,该行的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3.44%;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2%,而企业贷款余额却增长4.7%。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实际上,这些银行不仅对个人贷款业务更加谨慎,还在大力处置相关的不良资产。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未偿本息)成交规模为370.4亿元,较去年一季度增长超7.6倍。同时,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有两个指标到了近两年的低位:一个是反映转让价格高低的未偿本息折扣率,该指标继2024年二季度之后,再度回至4.1%的次低;另一个是本金回收率,该指标继2023年三季度出现6.1%的谷底后,2025年一季度出现近两年来次低,为6.9%。展望未来,某股份行零售条线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银行这两年零售新生成不良在上升,还没有见顶。他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个人不良贷款生成率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银行需要平衡零售业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PMS)(2025年5月22日)